云南大学软件工程学位授权点2024年度建设报告
(学术型)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云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自2002年成立,是经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首批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学院于2002年起开展软件工程本科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2012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软件工程学位点通过持续优化学科方向,打造品牌学位点,加强学科交叉,强化服务应用,在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服务工程、领域软件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形成了数据驱动的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安全可信的软件服务工程技术与体系、智能化的领域软件工程与工业软件三个特色方向。
软件工程学位点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尊重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2024年,学院为学位点建设持续引进高质量教师人才,目前专任教师队伍已有67人,获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70%,45岁以下教师比例超50%。从教师资历角度,教师队伍包括正高级职称教师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5人,中级职称教师33人;从教师人才称号角度,教师队伍包括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青年人才1人,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及人才引进计划”教师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岭教学名师1人。
软件工程学位点设有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昆明)、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云南测评中心、国家软件js4399金沙线路改革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基地和中心;拥有教育部跨境网络空间安全工程中心、云南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智能系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云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有云南省级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明远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校内实践基地、云南大学-甲骨文创新创业校内实践基地,构成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为高层次js4399金沙线路和科学研究营造了良好环境。
软件工程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度重视js4399金沙线路质量体系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面向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特色软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辐射两亚发展、立足云南省情、聚焦特色优势、服务产业需求”的理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高级人才。2024年,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招生优秀生源比例较往年稳步提升。在重视硕士研究生选拔质量的同时,学位点不断加强培养过程,注重培养质量,实现授予学位人数、升学率、就业率新飞跃。
2024年,软件学院坚定“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两亚”的学科定位,创新工作方法,巩固质量保障体系,在全过程js4399金沙线路、师资队伍及师德师风建设,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工作成效新飞跃。
二、js4399金沙线路
软件工程学位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关键”的培养思路,确定了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成效“更上一层楼”。
(一)课程设置及学生科研成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位点结合专业、就业、行业特色进行缜密调研与分析,设置《软件工程的数学基础》、《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为培养综合性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学位点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必要性,以及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以优质课程项目、课程思政项目申报立项推动课程内容优化升级的工作主线。此外,学位点还进一步加强双语课程及全英文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鼓励学位点任课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在线教学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4年,软件工程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科研、竞赛成果实现新飞跃。科研项目方面,硕士研究生获得各类课题立项19项,其中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项,第四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9项,第十六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4项。论文方面,硕士研究生累计发表SCI一、二区高质量论文33篇,其中SCI一区顶级论文12篇,SCI二区顶级论文2篇。学术交流方面,硕士研究生2024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1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开展主题发言5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7次。在学科竞赛方面,2024年,软件工程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先后在“‘华为杯’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2024年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等代表性学科竞赛中斩获30余项奖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近20项,占比超过50%,相关本科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前沿代表性竞赛中斩获奖项超20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超15项。
(二)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
在招生选拔方面,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招生政策和规定,实行网上报名、初审、复试、录取等程序,确保招生质量和公平公正。为保证生源质量,本学位点加强了宣传和引导,利用网站、微信、宣讲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介绍学科特色、培养目标、招生计划等信息,吸引优秀考生报考;为进一步加强复试管理,学院制定了《金沙全球赢家信心之选4066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面试考核,重点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潜质;加强了录取监督,按照招生计划和复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对录取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确保录取结果的真实有效。2024年,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招生29人,优秀生源比例达到50%以上,硕士研究生的优秀生源比例较往年稳步提升。2024年,软件工程学位点授予工学硕士学位30人,就业率96%,升学率超10%。相关毕业生就职于软件工程、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事业单位,为云南省地方数字化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增添后续力量。
(三)js4399金沙线路质量保障体系与奖助学金情况
软件学院不断加强软件工程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和整体性管理,全面落实落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有关规定,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全面补齐补强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条件、质量保障方式、科研指导和实践实训指标多元化、多样化。在严格遵循《云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云大研党字[2020]9号)、《云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基础上,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金沙全球赢家信心之选4066全日制研究生(学术和专业)学位申请成果条件(2024年试行)》(云大软党字[2024]4号)、《金沙全球赢家信心之选4066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稿)》(云大软党字[2025]1号)等文件,对研究生导师分配、师生关系管理、导师指导相关工作流程、标准进行了细化要求;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审、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流程、标准进行了详尽阐述,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依托于完善的培养体系,2024年,软件工程学位点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助学金资助的人数占比超30%,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人数占比超15%,获学业奖学金人数占比超90%。
(三)管理服务与教学科研支撑
为保证学位点教学、科研、培养等工作高效运行,学院设立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在校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1)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由学院负责研究生事务工作的院领导直接分管,设有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及研究生秘书,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录取、学籍管理、课程、转学、答辩、毕业、学位授予等工作;(2)学院学生工作部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领导直接分管,设有院学工部主任、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请销假、贷款等日常工作。学院于2024年10月针对2023、2024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下发《在读研究生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我院7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对学校设施、教师教学、导师指导、课程体系等指标持“满意”和“非常满意”评价。
在党建方面,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和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加强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修订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制定出台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运行体系。强化大抓基层,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党员发展质量提升工程”等7大工程,深化“一流党建”、“对标争先”创建,争创标杆院级党组织、样板党支部和示范党员,开展好“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活动,建好“一站式”学生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院以《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加强软件工程学位点导师在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1)建立健全《金沙全球赢家信心之选4066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实现导师指导工作、师生沟通工作“有规可循”、“有标可依”,为导师思政教育和指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定期开展系列讲座与工作坊,邀请范例师生团队教师分享学生指导工作心得;在要求导师按时参与学校组织的导师培训会的基础上,学院定期组织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研究生在学术与品德上同步成长。(3)要求导师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实现学术科研与思想道德“双轨制指导”。(4)不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及交流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
在学生科研论文资源方面,学校为软件工程学位点学生配备较为充足的国内外主流文献资料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平台、Elsevier ScienceDirect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 ASU&BSU 综合学科全文数据库、Springer期刊数据库等。
三、师资队伍
(一)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情况
软件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黄大年、张桂梅等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软件学院关于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的通知》(云大软党字[2022]8号)、《金沙全球赢家信心之选4066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云大软党字[2022]14号)、《金沙全球赢家信心之选4066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云大软党字[2022]15号)等办法,通过以上政策和办法的落实、落地,把师德和教学工作质量作为职务评聘和岗位考核首要标准,落实课堂教学管理“七个严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纪律和学术诚信管理,严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及散布反动言论;严禁编写制作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教风建设,强化岗位意识、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大力培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良好教风。软件学院不存在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二)专任教师队伍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合计 |
年龄分布 |
学历结构 |
硕士导师人数 |
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数 |
兼职硕导人数 |
25岁及以下 |
26至35岁 |
36至45岁 |
46至59岁 |
60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教师 |
硕士学位教师 |
正高级 |
9 |
0 |
0 |
3 |
5 |
1 |
8 |
1 |
9 |
5 |
17 |
副高级 |
25 |
0 |
0 |
12 |
13 |
0 |
24 |
1 |
25 |
9 |
0 |
中级 |
33 |
0 |
13 |
7 |
13 |
0 |
19 |
14 |
13 |
10 |
0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总计 |
67 |
0 |
13 |
22 |
31 |
1 |
51 |
16 |
47 |
24 |
17 |
截至2024年底,学院新增3名正高级、2名副高级职称教师。总体教师队伍包括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青年人才1人,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及人才引进计划”教师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岭教学名师1人;获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70%,45岁以下教师比例超50%。面向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数据科学与工程方向建设的系统安全与服务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为周维教授,学术骨干包括赵娜副教授、刘璟副教授和郁湧副教授。面向领域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向建设的智能化领域软件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为软件学院院长杨云教授,学术骨干包括杨珀教授、李劲教授、谢诚教授、康雁教授和蔡莉副教授。面向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方向建设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学科方向带头人为张璇教授,学术骨干包括王炜教授、刘金卓副教授、王普明副教授和朱锐副教授。
截止2024年,专任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权威学术会议累计超20次,专任教师在权威学术会议进行特邀、个人报告累计超过6次。2024年,各学科方向骨干教师带领教师团队不断奋进,成功立项云南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项目2个、云南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个;实现3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个科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圆满结项。
(三)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截止2024年底,学位点有16位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或行业组织任职,为学界、业界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中,11位优秀教师先后在“云南省网络空间安全教指委”、“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指委”、“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新工科VR教育工委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专委会”、“云南省计算机学会”等代表性学术和行业组织中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以及执行委员职务。近两年,我院学位点教师还担任Neural Networks、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等高水平期刊编委,“数字云南”专家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言与知识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专业组委员等社会兼职。
四、科学研究
在专著出版方面,2024年,软件学院院长杨云教授、周维教授、张璇教授、蔡莉副教授、金鑫副教授等骨干教师先后出版《人工智能导论》、《集成学习及其在动态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深度学习在生物信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等高质量学科专著,共计8本,对软件工程领域研究及相关技术应用拓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学科领域研究及贡献方面,我院获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新立项科研项目27项,共计1235.66万元,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基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省基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项目2项;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1项;横向项目9项等。
在论文发表方面,软件工程学位点师生发表英文SCI、EI及中文论文160余篇,其中,中科院I区期刊及CCFA类顶级会议论文近30篇。周维教授和谢诚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在AAAI,KDD等人工智能相关顶级A类会议中发表三篇高质量论文;李劲教授和康洪炜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发表两篇ESI高被索引论文。
在国内外标准制定工作方面,姚绍文教授和冯立波副教授先后牵头、参与《智能制造区块链数据编码规范》、《智能制造区块链数据上链规范》、《智能制造区块链数据交互接口规范》、《智能制造区块链数据服务安全规范》等7项省级、国家级标准制定工作,其中6项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1项已进入报批阶段。
在科研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上,软件工程学位点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云南大学人工智能实践创新基地占地1300平米,总资金投入超500万,是省内高校建设规模、投入最大的人工智能综合实践平台。自基地建立以来,软件学院围绕技术特色、服务能力、技术突破与创新等方面积极布局,增加了智慧医养、智慧安防两间特色化实训室以及两间专业实训教室。在设备上,基地配备高性能 GPU服务器4台,以及华为昇腾系列服务器、高精度脑电采集设备、人型机器人、深度学习云桌面等智能化前沿软硬件设施。学院基于人工智能实践创新基地,完成了虚拟主机、Spoc课程、Jupter 等人工智能实习实训任务,为js4399金沙线路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服务社会
2024年,软件工程学位点教师团队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养智慧化、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等重点领域展开社会服务项目中取得一系列成果。杨云教授团队的“‘知心’-多模态智慧心理评估一体机”、“‘无忧’-智能可穿戴心理医生”,周维教授团队的“高鲁棒性红外目标识别系统及配套设备”,谢诚教授团队的“轻量级智能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筛查预警系统及配套设备”,苗圣法教授团队的“基于数据要素资源化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王炜教授团队的“基于表型三维感知的肉牛营养水平调控及种牛选淘分级设备”等社会服务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创造社会价值2000万元以上。
六、不足与短板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学位点教师年龄集中分布在40岁左右,以中青年教师为核心主力,初步形成了颇有成效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但在国家级人才数量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位点科研队伍缺乏国家级领军人物,在国家级人才称号方面亟需零的突破。
(二)代表成果建设、成果转化工作存在不足
目前,软件工程学位点虽然已经有一系列省部级奖项,但还缺乏省部级一等奖等代表性奖项。在2025年工作中,学院将面向师生增设多样化竞赛、项目申请培训交流活动,鼓励学科交叉合作、国际合作,实现代表性成果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在项目的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时,由于项目团队教师对市场和部分市场许可授权(如市场推广、一类医疗器械许可、入网许可等)的推荐经验不足,导致成果转化困难。在2025年,学院将主动联系学校及合作企业,协助项目团队提高成果转化效率。